close

  近日,一張高一語文試卷在網上被“曬”了出來引發熱議:竟然有文言文聽力題!英語聽力“餘威”未去,文言文聽力又來。對此,網友既有不解和質疑,也不乏肯定與支持。這到底是國學的強勢回歸,還是語文教學的矯枉過正?一時間,一場關於語文教學的討論甚囂塵上。
  小學語文“有毒”論
  “唐明宗的椅子有沒有靠背?”“漢朝的葡萄和三國的桌子是不是穿越了?”“餓的飢腸轆轆是不是用詞重覆?”近來,專家對小學語文的吐槽有越來越猛之勢,小學語文“有毒論”也不斷得到驗證。
  “首因效應”告訴我們,個體在社會認知過程中,通過“第一印象”最先輸入的信息,對客體以後的認知產生顯著影響。如果形成先入為主的錯誤印象,以後糾正將極為困難。於小學生而言,諸如語文課本等基礎教材顯然就是形成這種“第一印象”的重要來源,其影響非一般出版物所能比肩,其內容會被學生不假思索接受下來,成為他們認知世界的起點和原點。
  某教育工作者坦言,由於語文長期被“邊緣化”、老師素質參差不齊,孩子的語文學習很成問題,“甚至曾經聽說,有的小學語文課竟然是英語老師代的!”加上市面上值得選擇的小學語文教輔書少之又少,不少家長不得已只能親自上陣。
  “對抗語文”論
  熱門新書《對抗語文》的作者、《收穫》雜誌編審、知名作家葉開認為,目前的語文教學、語文教材的主要問題是課文選編意識形態太濃、擅自刪改原著、教育方式僵化等。
  據葉開介紹,人教版和各地的語文教材,毫無例外地都會有一個“愛國主義”單元,但入選的文章都很生硬、虛假、造作可笑,“我們的語文教材、歷史教材一直在修改、篡改,很多人不把這個事情當回事,還居然認定小孩子理解力不夠,所以需要替他們篡改和刪節。”
  葉開援引華東師範大學終身教授潘文國的一段話:“一百年來中國的語文教育有個重大的誤區,就是把母語當作外語來教。”他表示,中國有些語言學家過於拘泥於理論中,總以為語言可以抽象出來,獨立分析,把母語當外語教,測聽力和口語就是典型的外語教學模式。
  “大語文”理念
  僵化的教育體制下,家長也紛紛認識到現有語文教學模式的不足,更重視學生人格培養的“大語文”觀念開始逐漸為人所接受。
  名教育家張孝純在他論述“大語文教育”的開山之作中這樣表述:“在我心中,‘大語文教育’似乎可以用四句話來概括:聯繫社會生活,著眼整體教育,堅持完整結構,重視訓練效率。”
  到了今天,“大語文”概念更加豐滿:大語文教育,是以人獲得更好的身心發展為基點,因此大語文教育不僅在於讓學生更好地進行語言表達,同時在於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思維方式、培養美好健康的情感與心理認知、完善和提升學生的自身人格與人文修養。
  儘管這種新穎的教學模式在體制內的學校里暫時還無法全面推廣,但已有線上教育企業開始試水,其中以滬江網CT公開課率先推出的大語文課程,廣受家長和學生好評。
  仔細閱讀滬江大語文課程介紹,不難發現,專業語文教師難尋蹤跡,取而代之的是來自知名高校的年輕才子和文學發燒友,授課深入淺出、旁徵博引,拜托了傳統教師的刻板與嚴肅。
  在學學員家長表示:“聽完一節課,我就知道,這才是孩子真正需要的,語文就應該這麼去講,靈活!老師風趣幽默,很多細節講得非常到位,我覺得不一定小學生,家長也可以一起聽一聽!”
  現代社會中,應試和素質不再是單選題,未來的語文應試也必將改變“為考試而考試”的局面,真正對學生的國學文化水平和修養進行深度考量。而語文是非常註重積累的一門學科,這就要求學生從一開始就打好基礎,可以說中小學是學習國學文化的最佳“黃金時代”。而大語文教學模式則是目前青少年打好語文功底的上佳選擇,對學生的道德素質、個人修養,乃至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都有積極的推動作用。
  在青少年時期學好語文,未來將是學識與人生的“雙贏”。  (原標題:文言聽力進入試卷引燃教育大討論 大語文將成出路�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o05aohqp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